有一块清朝嘉庆年间
树立的“绝兰碑”
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咱今天就来一探究竟


望蟒河地,虽名河其实皆山焉。山谷之中多兰草,先世每于●●时进贡邑候,亦献芹意也。乃始而自献,后则差微相沿。既久,危害难舍。今春,本地牌头小甲据实禀呈,兹秦大老爷始知根苗尽绝,钧渝宽免。居民爱戴宏恩,固勒诸正。
邑侯秦太老爷免绝兰碑
望民河谷社居民勒
嘉庆十三年三月谷旦立


李师爷给他献了一计,说城南七十里有个叫蟒河的地方,山里长有一种名贵的兰草,每年只撷少许奉献府台官员,虽讨上司欢心,但皇上不知。如果直接进贡朝廷,保准唐知县平步青云,加官进爵。唐知县听后大喜,即刻命人前往蟒河传渝百姓,每年上交五十担兰草,快马直接送往京城,违令者重罚治罪。

蟒河沟深山崖高,
人猴相争竞攀绕。
白骨森森沉涧底,
只为朝延索兰草。
唐知县却果如李师爷所言,因为进献兰草有功,博得皇上欢心,很快被提拔为知府大人。李师爷献策有功,自然成了知府大人的座上客,县衙里举足轻重的头面人物。

且说秦维俊接到朝廷上渝,没敢怠慢,辞别父母高堂,即刻带了书童秦安赶往阳城赴任。李师爷仗着有唐知府做主,并不把姓秦的放在眼里。另外,秦知县若想升官,迟早要向他讨计。他仍不失是他的座上宾。
但是,令他吃惊的是,秦知县天天下乡体恤民情,建学馆,兴水利,促农桑,把他这个师爷完全晾在一边。李师爷正惴惴不安,这天秦知县忽然让他随他去蟒河视察。李师爷心中暗喜,以为姓秦的闹腾了半年,终于撑不住了,还要走兰草进贡的老路,请他出山相助,好不得意。他哪里知道,秦知县到任时间不长,兴利除蔽,惩治恶豪,干了不少得民心的事。蟒河百姓闻听他是位好官,于是公推当地甲长给秦知县如实禀报挖兰草给老百姓造成的巨大灾难。秦知县经过明察暗访,基本弄清楚了个中原由,因为连系到了唐知府,当初又为李师爷献策,这オ拉了他一道去蟒河勘察。

回到县衙冷静下来一想,秦知县不由冒出浑身冷汗。他只顾意气用事,竟先斩后奏截了朝廷贡品,不啻犯下欺君之罪,把天捅了个大窟窿,倘被谁参奏一本,他摘乌纱帽事小,怕要推出午门,祸及九族。
屋漏偏逢连阴雨。秦知县正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忽然差官来报:圣旨到!秦知县急忙顶冠赞香跪下接旨,准准是皇上催讨兰草贡品的事,原来已逾过进贡日期。
送走差官,秦知县顿时感觉锋利的刀子已经架到了脖颈上,衙役们都为他捏着一把汗。唯有李师爷暗暗高兴。他想起秦知县狠瞪他一眼,就毛骨悚然,他彻底瞅出姓秦的和他不是同路人,不把他下狱办或者迁徙走,终是他面前大碍。于是暗暗修书一番,把秦知县如何欺君罔上,拒进贡品,收买人心,贬谪前任的事添油加醋地渲染一番,悄悄差人投给唐知府。唐知府见秦知县在后院拆自己的台,差点气炸肺,立即再附一本,列举了秦维俊不少忤逆不道种种罪状,差快马火速进京交给吏部,再面呈朝廷,单等着皇上龙颜大怒,把姓秦的治罪重办。
再说秦知县惊悚过后,镇定下来,想想倒也无所惧。他是替皇上办事,免去兰草进贡,是为皇上广揽人心。朝中重臣济济,不会体恤不出他的一片忠贞。只是这事不宜久拖,夜长梦多,官场如杀场,难防屑小之徒暗里兴风作浪对他下手呵。于是命秦安取来文房四宝,连夜写好奏折,原想亲自进京面君,又不想枉担擅离职守的罪名。再者,他区区一个县令,不知要打通多少关节,难保能够面见皇上。他左思右想,索性让秦安直接去翰林院找其兄秦维岳,陈清情由,让他相机行事。
秦安肩负主人重托,日夜兼程赶到京都,当日便把书札送到了翰林院。秦维岳阅罢,也感事体重大,光是先斩后奏这项罪名,就担当不起啊!他在屋里踱来踱去,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他更不知道,此时唐知府的奏折已摆到了皇帝的龙书案上。
也是天佑忠臣。正巧嘉庆皇帝这日到南书房。这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秦维岳赶忙跪下双手呈上其弟的奏本。嘉庆一看是关乎兰草的事,饶有兴致,及至看到后边“兰草虽贵,难及民心,割草挖根,如挖民心,民心涣散,危及社稷”时,不由心惊肉跳。他万没想到区区兰草,竟害死了那么多无辜百姓。打颤着声音问:“奏报果是事实吗?”秦维岳磕头表白:“若有虚妄,愿和臣弟两颗脑袋作押。”
皇上呻吟片刻,让秦维岳当场拟旨,从此永免蟒河进贡兰草。不惟没有怪罪秦知县,还饱赞他有胆识,替上分忧,并拨出银两优抚死伤百姓。
蟒河百姓得悉秦知县冒死直谏的消息后,奔走相告,自发捐资为他勒碑,取名“绝兰碑”以旌表彰。
以人为本、以人为要、民生为重
的思想理念
两百年后
蟒河村的百姓仍然坚守初心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
随处可见
转载请注明来源:风光网视 » 【绝兰碑】和它背后的故事
风光网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