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是王维十七岁(开元六年,718年左右)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许多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又称作《江上赠李龟年》。李龟年是闻名于唐朝中期音乐家,擅歌,能演奏筚篥、羯鼓等多种乐器,又能作曲,在唐玄宗时期与兄弟李鹏年、李鹤年齐名,早年入梨园,以创作《渭川》一曲而得到唐玄宗赏识。李龟年与其兄弟在长安建有豪宅,其规模“逾于公侯”,作为梨园弟子,其多年受到唐玄宗的极大恩宠,与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据载,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四方,常以他的本行音乐来换取衣食,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几曲,常令听者泫然而泣。当李龟年流落到湖南湘潭,在湘中采访使举办的宴会上,他唱的第一首是王维赠给他的《相思》。第二首他唱的仍然是王维的,诗名《伊川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燕来时数附书。”李龟年对王维的诗可能有偏爱,但更使他难忘的,这两支曲子是他们在明皇时代常常演唱的。他唱起这些曲子,不仅勾动了自己的兴亡之痛与个人的无限愁思,也深深地打动了听众,使他们对大唐盛世——开元、天宝年间的种种繁荣有着无穷的回味与眷恋。
《相思》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借咏物而寄相思,是眷怀友人之作。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蟒河是“河东”阳城的一颗明珠,如今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阳城县城东南40公里处,森林覆盖率达到92%以上,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较晚、保护较完整的天然林区,同时也是黄土高原罕见的水景富集地之一,尤其是景区内长达十几华里的峡谷钙化型景观更是我国北方罕见,据专家鉴定有资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蟒河,您能欣赏到的是距今6亿年至4.1亿年奥陶纪、寒武纪时期的地质地貌风采、我国自然地理分布最北线的猕猴群、植物界的活化石南方红豆杉、药用价值极高的山茱萸树、年代久远的山茱萸树王以及原生态民居村落。




转载请注明来源:风光网视 » 王维,山茱萸,红豆和蟒河,竟有这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