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公山:五四青年节|让五月的鲜花开遍山野

五四青年节

无奋斗,不青春

或许我们已不再年少

但时间带不走的是一颗

向往明天、向往希望的心

只要你有诗有远方

就有青春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正顽强地抗战不歇。……”你知道这首悲壮的歌曲的歌名是什么吗?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吗?词、曲作者分别是谁?为什么是从鸡公山开始传唱,唱遍了全中国呢?关于这首歌曲的创作缘起,还得从“九一八事变”说起。

柳条湖事件

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军随后即在中国领土上制造了一个伪“满洲国”。从此,日本帝国主义把东北变成为它独占的殖民地,全面加强政治压迫、经济掠夺、文化奴役,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惨遭涂炭,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大批难民流离失所,逃往关内。

位于北京皮库胡同的东北中学旧址现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这是学校保存的王化一题写的校名石牌。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将军为收容东北青年学生而创办了东北学院,张将军亲任董事长兼校长。地址设在西城皮裤胡同。前身为北平社会局福利院。因逃亡学生日渐增多,校舍无法容纳,大学部迁出,改名为东北大学,原校址改名东北中学,由王化一任校长。

青年阎述诗

1934年秋,在沈阳一所中学任教的阎述诗出于对侵略者的义愤,创作并公演了他的最后一部歌剧《风雨之夜》。公演的地点在沈阳东关教堂。场外早就布满了荷枪实弹的特务准备逮捕他。阎述诗却不顾个人安危,自扮主角登台,面对苦难的挣扎者,他大声疾呼:“狂风暴雨自东来!”喻示人们,黑暗的风雨之夜,是日本侵略者造成的,它激励着同胞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直到演出结束,他才化装潜离沈阳,来到北平。不久即到东北大学法学院任教,永远告别了歌剧舞台。

1927年的沈阳文会书院

1905年3月28日,阎述诗生于沈阳市大东区小河沿的一个基督教家庭。原名阎绍璩,父亲阎宅仁是沈城的著名数学教师,曾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沈阳市教育界的“数学三杰”之一。同时,他父亲又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在音乐家庭的熏陶下,阎述诗自幼酷爱音乐,在父亲的鼓励指导下,未及成年就在基督教堂里担任了圣咏合唱的风琴伴奏。阎述诗幼年就读于沈阳文会书院,后又就读于北京汇文中学。

1925年,阎述诗考入燕京大学本科,使他不仅扩大了音乐视野,也使他的音乐创作、鉴赏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北京求学期间,是他音乐创作的初始阶段。深受外国民歌和中国古典音乐的影响,他借助于风琴写出了《阴》《悲》《水滨》等合唱曲。《阴》是他18岁时的作品,是其音乐逐渐走向成熟的旋律优美、格调高雅、通俗易记的最初风格。1926年,阎述诗在燕京大学只读完一年课程,便因故中断了学业,回到沈阳。他一边从事中学数学教学,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音乐创作和音乐组织活动。从1926年到1934年这八年间,他继承父业,先后在同泽女中、奉立第一高中(今沈阳五中)、文会中学等任数学教师。这个时期,正值五四运动之后,他本人又正处在青年时代,在科学民主和欧风美雨的吹拂下,他激情勃发,迎来了音乐创作的爆发期和音乐活动的活跃期。从1927年起,他创作、执导、谱曲、主演了《高山流水》《梦里桃源》《疯人泪》《孤岛钟声》《忆江边》《风雨之夜》等六部歌剧。1928年,为了给某小学建校舍筹集捐款,专门创作了著名歌剧《梦里桃源》,表达了他憎恨军阀黑暗统治的情绪和希望建立一个“世外桃源”的美好理想。这部歌剧,采用载歌载舞的形式,首次打破封建桎梏,男女同台表演,这是一个创举。

作为音乐家和一代名师,阎述诗虽然已经小有名气,但他的名字却是因《五月的鲜花》而流传至今。《五月的鲜花》不仅仅在抗战时期鼓舞和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而且它已超越了历史时空,被不同时代的中华儿女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而常唱常新,成为“五四”以来的经典名曲。那么,这首歌曲是如何诞生的呢?

《五月的鲜花》诞生于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一二·九”运动是由北平学联发动和组织的,但东北大学的流亡学生却是这场运动的先锋和主力。在这场运动中,东北大学学生联合北平其他大中学校学生,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饿着肚子,多次冲破军警的重重封锁,举行游行示威。在同军警的搏斗中,许多人被军警的刺刀扎伤,各种伤者近400人,30余人被捕,重伤住院者30多人。血洒京华,场景悲壮!接着,又举行了更大规模的“一二·一六”示威游行,爱国学生又遭到军警的残酷镇压。许多被刺刀刺伤的学生被迫聚在东北大学校园里。他们饥寒交迫,无处安身。阎述诗亲临现场救护受伤的学生,处理善后工作。他看到,有的学生头上肩上都在流血,但决不退缩;他听到,有的学生在高声朗诵鲁迅的诗句“我以我血荐轩辕”以振志气。慷慨激昂的朗诵声同情不自禁的哭泣声交织在一起,使在场的人无不泪下。阎述诗深深地被学生这种勇敢献身精神所感动。正巧,当时有位学生将诗人光未然(张光年)的《五月的鲜花》歌词交给自己的老师阎述诗,请他谱曲。当晚,当阎述诗将受伤的学生抬到协和医院时,《五月的鲜花》这首歌已经在东北大学校园唱开了,并很快唱遍北平。

青年光未然

《五月的鲜花》是诗人光未然所创作的歌剧《阿银姑娘》的序曲。《黄河大合唱》是光未然的代表作,成名作,也是光未然的骄傲。然而,在光未然先生的心目中,最心爱的诗作或许不是这首成名作,而是另外一首小诗《五月的鲜花》。1935年,倭寇蚕食冀东,威胁平津,制造了危及中华民族命运的华北事变。这年的八月,年仅二十二岁的张光年,用 “光未然”这一笔名,在武汉创作了一出独幕剧《阿银姑娘》。这出独幕剧的内容已经被人们渐渐地遗忘了。然而,该剧的序曲却被传唱下来。
大家也许正奇怪,《五月的鲜花》既然已经在北平唱遍,为什么又从鸡公山唱遍全中国呢?这又要从东北中学说起。

于绳武

1931年创办的东北中学是一所在国难中成长的流亡中学。为打回老家,收复失地,武装这个学校的学生,张学良将军发给这个学校枪支弹药,其中有机关枪、短枪、步枪,每人一支。东北中学师生关系不同一般,同呼吸,共患难,情同骨肉,上下一心,卧薪尝胆,吃苦耐劳,奋发图强。每遇有抗日活动,师生踊跃参加,奔走呼号,散发传单,痛斥日寇,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关注,激发了国人抗日杀敌的热情,影响颇大,引起日本人的仇视。何梅协定后,日寇凶焰日涨,华北告急,学校日陷危境。1935年夏,东北中学分批迁校豫鄂交界鸡公山。然而,学校中派系林立,关系复杂,以东中的教务主任魏益新、训育主任谭克实为中心组织了一个反动组织。他们胡作非为,横行霸道,侵吞同学们的伙食费,最终引发冲突,学校以违反校规为名,挂牌开除十三名学生,党同伐异,激起公愤。1936年2月19日夜,数百名学生,离校下山,唱着《五月的鲜花》去武汉请愿。这便是震撼武汉三镇的“二·一九”学潮。时为东中学生的于绳武亲历此事,曾有一诗题为《东中学生罢课,南下请愿归来》。诗云:

 小楼一夜起风波,剑影刀光却为何?

六法应无爱国罪,校规竟有犯嫌科。

三更雪夜肖家港,百里冰霜澴水河。

五月鲜花歌一曲,莘莘学子泪滂沱。

2002年9月,在黑龙江省驻京办采访李剑白(中),左为原鸡公山风景区管理局长姜传高。

由于“一二·九”学生运动刚刚平息未久,国民党当局怕再次引起更大学潮,东中学潮以学生的胜利而告终。张学良撤换了王化一,派孙一民任校长,同时还派来一批进步教师,其中就有来自东北大学的阎述诗。2002年9月,受东北中学校友会邀请,鸡公山风景区管理局原局长姜传高和我到北京参加了东北中学最后一届校友会,期间在黑龙江驻北京办事处采访了原黑龙江省省委书记、东北中学学生李剑白,他非常肯定地说:“《五月的鲜花》是上鸡公山后唱起来的。”东北中学校友会还出了一本校史《流亡青年的脚步》,许多学生回忆了阎述诗老师来到东中后教唱《五月的鲜花》的情形,一时间鸡公山上到处飞扬着《五月的鲜花》的歌声,很快随着东中进步学生奔赴抗日前线,而唱遍大江南北,唱遍全国抗日战场。

东中“二·一九学潮”后,学校开始有了“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进步势力占了上风,抗日气氛空前高涨,度过了一段黄金岁月,但很快随着“西安事变”而形势骤变,张学良南京被扣,很快鸡公山驻军包围了学校,收缴了东中枪枝。包括阎述诗在内的一批进步教师被迫离开鸡公山。

阎述诗先生为《五月的鲜花》谱写的这首曲子朴实、深情,全曲并没有什么华丽、夸张的主题、动机、乐句,连三度跳进都几乎没有,旋律简洁得就像是自然音阶的简单排列。然而,就是这看似平淡的旋律中,充满着阎述诗先生对民族英烈的无比怀念和无限景仰。曲调如泣如诉,如怨如慕,蕴藏着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呼唤着千千万万热血青年,奋发起来,振作起来,学习先烈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学习先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洗星海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只要你是中国人,每当唱起《五月的鲜花》这首小曲时,你的眼泪也必然会不由自主地流出来,这首歌曲,便是一首忧国忧民的“堕泪曲”。1937年5月,在上海各界救国会组织的吴淞集会上,冼星海在台上一句句地教唱《五月的鲜花》,所有的人边唱边落泪,那种悲壮的场面真是感人之极。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这支曲子轻轻响起来,周围立刻会安静下来,仿佛四周大地变成了巨大的宗庙或者教堂,只有这支为我们民族志士安魂的曲子在轻轻飘荡。《五月的鲜花》这首歌比起国外的那些二战歌曲毫不逊色,甚至有所超越。首先光未然的歌词情感深藏,意境深远,有一种视殉难为美丽的崇高意境。与歌词极为贴切的是阎述诗的作曲,朴素、轻缓,与沉重的年代形成鲜明对照,彷佛是污浊瘴气笼罩中的一缕鲜艳的阳光。

几位抗日战争年代参加革命的阿姨最爱唱的一首歌就是《五月的鲜花》。阿姨们说:我们那个年代的青年男女就是唱着这支歌,从长城脚下的燕赵平原,从白山黑水的关外,从纵贯国土的大运河边,以及从九省通衢的江汉三镇,来到了延安,来到了太行山,以及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投身到抵御日寇、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之中。正是这支歌召唤着我们走入了革命队伍,引导我们成就了一生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事业。与她们同代人的著名作家韦君宜临终前就是吟唱着这首歌离开的。

解放后一直在北京汇文中学任数学老师的阎述诗在回忆这首曲子的创作时说:“词和积结在我心里的悲愤起了共鸣,乃成此谱。如果说谱和词的情感还协调,这便是协调的原因……”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首歌不知使多少人热泪盈眶,也不知激起了多少人的爱国热情。这首歌能从鸡公山开始传唱,唱遍祖国大地,是鸡公山骄傲,也是信阳人民的骄傲!这首歌完全可以作为鸡公山的山歌,勿忘国耻,永远传唱下去。知音是一把断弦琴,令人遗憾的是,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始终未能见上一面!

阎述诗墓碑

1963年11月23日深夜,兢兢业业、劳碌一生的一代名师、音乐家阎述诗,在肖邦《葬礼进行曲》中,永远地合上了眼睛。他的墓碑刻下的对联是:“卅年辛苦育英才堪为师表,《五月》歌声鼓斗志永留人间。”让我们在《五月的鲜花》的歌声中,缅怀抗战英烈吧!

转载请注明来源:风光网视 » 鸡公山:五四青年节|让五月的鲜花开遍山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