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苑拾珍第七期:商族史话

《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诗经·商颂·长发》云:“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史记·殷本纪》“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生契。”

在神话传说中,有娀氏女简狄吞食玄鸟卵感孕妇而生契,商始祖契无父而生,说明在其之前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玄鸟生商图

契生活在尧舜时期,是传说中洪水滔天的年代。舜帝任命契为司徒,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地,他的部族就被称为商族。由契至汤十四世,传承世系井然,主要时段相当于夏王朝时期,实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

考古学资料显示,商族先民们发祥于太行山东麓的古漳水流域(甲骨文中称为滳水、商水),相当于今天的豫、鲁、冀之间,由来自北方的有娀[sōng]氏与中原东部的高辛氏相融合而形成,在形成过程中又不断吸收周边文化,以商族为主体人群创造的考古学文化称为“先商文化”或“下七垣文化”。

刻有“滳水”的甲骨卜辞

其中磁县下七垣遗址是商代先民典型的生产、生活、居住类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以及占卜用的卜骨、卜甲等。商族先民在这里驯养牲畜、驾驭牛马、耕种土地、营建房屋、烧制陶器,创造了灿烂的先商文化,逐步跨越了从氏族到王国的历程。

下七垣遗址

刘庄遗址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大赉(读如赖)店镇刘庄村南,2005-2008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发掘,揭露面积15150平方米,发掘了338座被考古学家称为“下七垣文化”时期的墓葬。墓地布局清楚、保存完好、随葬品丰富,墓葬年代距今约3750-3600年间,那时商王朝尚未建国。考古学家认为墓葬主人正是商族的祖先。这是我国首次发现大规模的先商墓地,填补了先商文化研究的空白,将对先商时期的墓葬制度、人种族属、社会结构、商人渊源、夷夏商关系等重要学术问题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刘庄遗址

商族是一个常常迁徙的民族,在商汤灭夏建立商王朝之前,不断迁徙,游移不定。但在夏代很长时期内,商人已立足于豫、鲁、冀之间,选择近水源宜于农耕的河流两岸或沼泽边缘建立聚居点。随着人们治理和改造自然环境能力的加强,以及已开发地带的有限地域空间所能承受人口持续增殖的压力,居地仍维持在局促地理范围内,就逐渐变得不太现实,商人活动视野开阔,这方面不能不说是重要促发动因。文献称商人“不常厥邑”,《尚书·书序》说商建国前,“自契至于成汤八迁”,建国后自汤至于“盘庚五迁”。

这一时期的迁徙活动范围,大抵在冀南及豫北平原,至鲁中部和南部低山丘陵的河谷地带,位于“有夏之居”的东偏北部,其东南方是夏代东夷之淮夷所在。商人迁徙距离有时相当远,如相土时的两次迁居,直线距离足有500 里以上,《商颂·长发》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从豫东进迫东部滨海地区,开辟新的生物圈的动意是显而易见的。原居地环境的局促,限制了商族的发展,导致这类屡屡的远徙迁居,积极向外开拓新地。《竹书纪年》还记载夏代不降时,“殷灭皮氏”而占据其地。说明人地关系的矛盾,甚至激发了部族间生死存亡的领地之争。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商汤灭夏,建立国业后仍不息。

先商迁徙图

商代先公是指商汤王灭夏以前,尚未建立商王朝时期商部族的领袖,实际上是父系部落联盟的首领或军事酋长。根据甲骨文和史料推断,商族先公共有16位。

刻有商代先公的甲骨卜辞

其中王亥是商族一位非常重要的先公。王亥帮助父亲冥在治水中立了大功,还开始驯牛,发明了牛车,促使农牧业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得以强大。他还是中国历史记载中最早的商人,是商业贸易的始祖。王亥经常赶着牛羊、赶着牛车马车来往于各方国、部落之间,以自己的土特产动量进行贸易交换。有一次,王亥带领弟弟王恒去有易国(地当今河北易水流域)进行贸易交换,被有易国王绵臣杀死。《山海经·大荒东经》:“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记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

王亥雕像

上甲微继位后,借助河伯之师,灭了有易氏,杀了绵臣,为父王亥报了仇,并把有易国纳入商的版图。从此,上甲微带领商族展开武力侵略,夺取政权,加速了其他各方面的政治改革,为商王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甲微

商族从冀南豫北发源,然后逐渐向南迁徙,到达河南的郑州地区,力量变得强大,最终替代了夏王朝,建立了伟大的商王朝。

转载请注明来源:风光网视 » 殷苑拾珍第七期:商族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