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宅、数块匾,讲述康百万家族的家国情怀

2020年的新年突遇疫情,康百万庄园开园多年来首次闭园谢客。为了满足广大游客的参观需求,康百万庄园以此专栏,为您讲述庄园内匾额背后的故事,历经岁月洗礼,这些牌匾成了历史的符号,在诉说着康家史上的往事。
“义赒仁里”的乡风,“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的行政导向。庄园里不少匾联,或借历史典故,或以一事一议,宣扬康家热心公益,造福一方的业绩。如:“指囤周济今犹在,焚卷高风世所稀”;“谊重桑梓”,“德懋行芳”,“爱人以德”,“万金济黉”等等。不管是康应魁过75岁生日,焚烧乡邻欠债之据,为民解困,还是,独资建成巩县高级学校,为百姓造福,还是康建勋行医为民,广受赞扬……这一家风都在代代承传。淳朴的家风、乡风,激起我们“心中要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
“涛平庶安”“德泽齐鲁”的历史春霖,涵养你“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家国情怀。庄园内醒目的“毁家纾难”,“输财靖难”碑等昨日笔墨,分别记载着康家世代传承的替国分忧,为民驱愁的事迹。因而,县及县以上政府部门,赠、立了不少匾、碑,予以褒扬。有史料称,面对这些,康家曾慨叹,没有老百姓,没有国家,哪有康家啊!康家这一家风,道出了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共鸣: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为何世界上诸多文明都在千年历史风云中飘散而去,唯我中华文明与时俱进,与日月共辉?!我们民族的这一家国情怀乃是根本原因。由此,我们在此吸取甘霖,涵养我们需一代代更好传承的“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家国情怀。

涛平庶安
道光年间,祥符、中牟黄河段曾决堤泛滥成灾,国家周转困难,政府资金迟迟未到,康应魁的船队经常行驶在黄河,他一边调运粮食赈济灾民,一边捐资帮助官府整修黄河大堤。被老百姓称为大善人。山东、河南河道总督兼兵部侍郎副都御史钟祥赠匾:“涛平庶安”
义赒仁里
《巩县民国志》载:“嘉庆十八年(1813年)大饥,人相食。”“春夏旱,麦歉收,秋禾数种未成,后得雨各荞麦,花实并茂,又遭毒雾,枯焦。自嘉庆八、九年来,饥馑荐臻,世鲜有藏,更被此灾,流亡载道,甚有人相食者。”这年,康应魁到了知天命的50岁,正在集中精力开拓鲁南基地。那年山东地区是丰收年,当地粮价较低。而河南粮价飞涨,康应魁令山东各栈房收集山东的粮食集中到运河、黄河大码头,让船运大相公石三集中所有船只,往河南豫西尤其是洛阳运输粮食。当然其他船家也都在搞粮食运输,金钱收入如水样往家流淌。相比,康应魁的船行运输的粮食更多,一方面他降低粮价,以低价在洛阳等地售粮;一方面他把赚取的利润买成粮食进行赈灾。其数量之大、时间之长,是任何一家也比不上的。当然这和他的家产相比、真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

最大一次救济灾民,是在鸦片战争后的1845、1846两年。巩县志记载先是“河水涸,舟楫不通”,接着是“旱,麦未种”,“大饥、春夏大旱,秋淫雨月余,乡民散四方,转沟壑鬻妻子无数”。

康应魁看到当时灾情非常严重,便召集了康姓各门族长及富户,商议如何救灾。最后成立了以康应魁为首,十三世康天成,十四世康云星、康焕章为辅的救灾会。这些人平时都乐善好施、急公好义,都有一副热血柔肠。

康店村救灾扎扎实实,到年底计算,未发生饿死人的事。康应魁从四处购粮食往巩县运输、南大场成了临时乡民舍饭场。据《康氏世谱》记载:“道光二十七年岁荒,公(康应魁)放赈,凡异姓同姓一视同仁,多中数百余家,赖以活者甚众。”闻讯赶来领粥的灾民络绎不绝。据传对于孤寡无依者、采取计口分粮。后来,又呈报县知事,采取发放义仓的储粮按口分给。这样,很快恢复了生产力量,使村民抓住有利时机,不误农时,给来年的麦子丰收打下了基础。

义仓,一种备荒的粮食储存办法,是河洛地区古代民间的最先创造。丰年和平年,按地亩数收缴一点粮,有说一亩收一升,合市秤约五斤。库存到一定数,不再户家收,两年时间换新粮。康店村的义仓,因康应魁土地多,自然贡献也会多。义仓的管理权,名义上是族长,而实权都掌控土地大户手。康店村的“义仓”康应魁说了肯定算。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大户支持,县里官员也同意。康店贫苦村民们,连续两年熬大灾,一一保全了人的生命,村民对康应魁等很是感激。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农历九月初一,适逢康应魁七十五岁大寿。因他办过许多善事儿,村民自发组织起,要给他挂,建立纪念性碑楼,还准备用玩子、踩高跷等民间社火,助兴好好热闹一番。

之前,长子康道顺、次子康道平悄悄商议为父过大寿,并准备宴请巡抚知府诸官员,还有亲朋与好友,且上报朝廷请恩准,悬挂第二块千顷牌(土地已超二十万亩,人称双千顷)。老少爷们几次商定过,已经分头准备着。这举动,完全背着康应魁,孩子们都明白,老父亲从不愿为自己寿辰搞铺张,经常是按当地风俗,家人吃碗长寿面就算了。

康应魁听说了,父老乡亲要祝寿,又风闻俩儿子要申请双千顷牌,一边欢喜一边忧。喜是自己生平办好事,乡亲们心里记着,但那都是应该的,乡亲们却如此隆重要过寿。大家既然已准备,如果强力阻止,就给老少爷们心里泼冷水了。他反复思忖,萌生了要另给乡亲们作回报。而忧的是,挂什么双千顷牌?父亲康云从在世时,早挂过千顷牌,再挂个千顷牌,是不是有点太惹眼?会不会生出副作用?

他明白,现县多是山岭地,土地瘠薄,却是百姓养家的命根子。因此他把两个儿子叫一起,吩咐停止灾年在巩县购买地,停止申请再挂千顷牌,并把附近村镇发放的债券整理出,缴到他手里。并传令巩县各房相公到老营,他亲自嘱托他们,让各栈房负责,把当地特困卖地户和孤寡老人、残疾人借债契约也交他手里。相公们都摸不着头脑,只得遵令去照办,且还遵令将债务澄清登记造册。两个儿子悄然大悟,知道了老父亲的良苦用心。他们不约而同提出停止申请双千顷牌,并且提出烧掉这些债券。康应魁欣然大悦,指示儿子,生日筵席减少,节省出来的银子,在生日前夕发放特别赈济,让全村人和自己同庆生日。

道光二十七年,康店村附近的乡亲种了麦,荞麦地里麦苗青青,灾荒虽然还没有度过,但大家心里踏实多了。康应魁生日前几天,都停下农活前往他家帮忙。头一天是接待各方官员及各地豪绅。农历九月初一,南大场戏台下举行焚烧债券仪式。康道平在戏台前宣布了欠债名单及银两,当场焚烧了债券,近两年购置困难户的土地无偿还原主,还免去了康店村及附近几百户的债务。这种举动,让许多负债人始料不及,不少人当场跪下,祝康应魁长命百岁,说不尽的感恩戴德。

这一天,康应魁亲自到外场放赈救济贫困,一直放到天黑,才算发放完毕。

康应魁的焚券、赈济,一次生日给乡里众生的大礼,再一次造成了轰动效应,对巩县赈灾强力推进。当时清廷也拨库银100万两,命张沣中同兵部尚书文庆前往赈灾。闻听康应魁口碑,调査了解后,将康应魁的赈灾、焚券等善行向道光皇帝禀报。

康应魁享年七十八岁,皇帝下圣旨追封他为直隶州(正四品)。洛阳府萧知府亲自前来致祭,并赐给匾额“义赒仁里”。老百姓为其建立碑楼,颂扬其赈灾、焚券诸善行。

万金济黉
道光戊子八年(1828年)正是康应魁五十五岁精力旺盛,家产雄厚,独资修筑了县城里规格庞大雕梁画栋的巩县五圣庙,供奉了儒家五圣。即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颜子,即颜渊(颜回),孔子弟子,被后世尊为“复圣”;曾子,孔子弟子,被后世尊为“宗圣”;子思,孔子之孙,曾子弟子,被后世尊为“述圣”;孟子,曾子之再传弟子,子思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可见,在康应魁的心里,传统儒学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同年,花费大量金银,独资修成巩县的高级学校,使全县的人和子孙后代都能有上学受教育的地方。因此大家送“万金济黉”匾额,以感谢其修建学馆的高尚品徳。
德泽齐鲁
光绪十四年到十五年(1889-1890),山东先旱后涝,黄河堤坝多年失修,水灾频繁,大片良田遭到水浸,多成泽国。鲁南沂河流域旱情加剧,又遭了强烈地震,老百姓死伤惨重,饥民成群结队逃难。巡抚手足无措,只得向光绪皇帝请示动用仓储救济,有同情心的大臣也上书应急施救,稳定山东局势。光绪降旨成立赈捐局,发文告:“以今视昔,灾情之重,需款之殷,筹款之穷于术,势非更予变动,来由济事,明治国名器,未轻予假人,顾兹千万灾民,颙望苏息”等等。同时发动巨商富贾,大户望族出资助赈。

康建壁将山东临沂、日照、济南的商业收入,巨额捐给负责救灾的赈灾局。灾情结束后,山东省为其挂匾——“德泽齐鲁”,以彰康建璧的恩惠,泽被山东大地。

 情深施济、爱人以德、福星
康百万家族里、出产生意经营家,还出现了悬壶济世的名医,康建勋是继父亲康无耽之后第二个声名远扬的大夫。完全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字子策,太学士,相当于国子监读过大书的人才。康建勋,康百万家族财富第十七代掌门人,按康道平的孙子辈排行,康建壁老大,康建忠老二,康建勋老三,于是村民习惯上称其为“康老三”。

康建勋和他祖上一样,平常对公益事业也很热心。荒歉之年,坚持拿出仓库的粮食帮助灾民渡过难关。民国初年,“夏六月至冬十月不雨,麦未下种。”康店村多数老百姓遇到灾荒,康建勋捐助粮食几十石,救活了很多贫民。对待康店村的穷人,他从没有因为谁家穷而看不起人家,按康姓辈分,该叫爷的叫爷,该喊叔的喊叔,绝没有财大气粗摆谱过。

康建勋勤学苦读,闲暇时便钻进父亲的医铺里,在父亲康无耽指导下,攻读医书,钻研内经,博览历代医药方书。他研讨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医药典籍《黄帝内经》等,听说哪里有善治疑难杂症的先生,便三番五次登门拜访,勤学取经。在他广备的医术中,对小儿科尤为擅长,人们称须他是“神仙一把抓”。他先世家资丰厚,岁盈余,救人之急,济人之难,前来就诊者不计亲疏,不管贫富,不计早晚,必尽心诊治,对穷人看病从不收费。附近的老百姓都称他为“大善人”。

据说,当时被他看好病的人,纷纷上门道谢。凡是来道谢的,他要求来者必须说明为什么来谢,治好了什么病,病人现状怎样。然后,他把这些反馈材料整理出来,在医学同人间传抄,以图普及开来。凡掂礼物来的,他一律拒之门外。远近老百姓都知道他是个“硬货”,从不收谢礼的。有资料记载他是“凡有谢仪,概拒弗受”。当时康店村有人就耍刮送礼品者:“康老三家啥没有,你这礼人家值得收吗?”

康老三的故事很多,不少都具有传奇色彩。他非凡人生路,记载了他的才华、为人,尤其忧国忧民为民真诚服务的情结。民国时期“四大豫人”之一的张钫,时任河南省民政厅厅长,亲临康店村,给康建勋挂了“情深施济”匾,乡亲们也给他家挂了“爱人以德”等匾。可他对名利地位表现得非常淡然。

1932年,当地百姓为康建勋悬挂了“福星”匾。两侧题跋——康君子策,承先世之业,家资富厚,不衿奇而立异,随波而逐流。于物无争,与人无忤。推慈祥之德,折衷於仲景,广行方便,普施仁术,济世活人,人彰其德日:“福星”。

转载请注明来源:风光网视 » 一座宅、数块匾,讲述康百万家族的家国情怀